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书法的"意境"到底是什么?

时间: 2020-08-18
标签:



胡立民作品
 
书法在强调书写技法能力的同时,也会更多地指出它的意境美,这也就是书法中的两种属性:一是技法水平,二是意境的表现美。
 
例如人们在欣赏一幅作品时,先是看看书写的水平如何,如果缺少笔法、墨法、章法等能力时,欣赏活动有可能会中止。二是在技法表现的基础上,往往会把目光和思考联想集中到意境之上,也就是说,这幅作品给人们会带来哪些启迪。
 
从上述角度来讲,书法的技法是基础,意境才是最终之美。那么,就意境美来说,是如何实现的,其实现的方法有哪些?
 
初中海作品
 
意境是一种美学思想,也是一种辩证哲学观点,"意境是一种由主观范畴的'意'与客观范畴的'境'结合起来的一种艺术境界。"
 
书法本来是指由汉字书写出来的文字,如果把这些文字经过思考、排列出来,就组成了一种"图式",因此它就变成了一幅图片式的"图像"。
 
主观是指欣赏者,"意"是指欣赏者的思想、情感、认知等心理感受活动,"境"是这幅图像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感。
 
因此,意境就是欣赏者针对图像所产生的心理联想活动。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并且是同时作用后才会产生出"意境",单独的一方并无意义。
 
但是,由于人的认知、阅历、情感的不同,针对"图像"联想时,心理产生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这就是意境的哲学辩证思想和美学的心理照应关系。
 
杜继才作品
 
古人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书法意境美的研究的探索,书法的意境多用"洞达"、"茂密"、"深趣"、"纵横"等词汇来形容其深层次的内涵本质。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元常不草,而使转纵横。"
 
意思是说钟繇的书法虽然不是草书,但却像草书那样自然灵动,气息贯通,仿佛让人感受到了草书的纵横流畅。
 
这种灵动自然的感觉,实际上就是对书法意境美的联想和描述。
 
古人创造了文字,而文字的书写又经过几千的演变,使得书写又变成了文化艺术,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书法中 "意境美"作用的结果。
 
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欣赏,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结果,所以说它是千差万别的意境,给人带来的思考启迪也是不同的。
 
老圃作品
 
王羲之最早提出了"书意"的概念,"书意"简单来讲,就是书法中的意味,是透过汉字的本身,让要感受到的某种"意味"。
 
唐人记录了王羲之的说法:"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书法中点画都能表现出一定的意味,这种意味是用语言无法说清楚的,如果把书法这样表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妥帖。
 
王德春作品
 
在北宋时期,苏东坡是书法意境美的倡导者和亲力实践者,他认为,书法中的"意"是指思想、意念、意志、意味等,苏东坡的"意"与前人的"意"有所不同,他所说的意是建立在"法"的基础上,而意写自己的情感。
 
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因此,苏东坡还是要求人们在遵循前人法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在书写中表现自己内心的思想,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结果,但是没有意趣的书法是缺少创新的,"萧散简远"是苏东坡书法意境美的核心理念。
 
吴川淮作品
 
继苏东坡之后,黄庭坚、米芾也提出了书法意境美的艺术观点,他们从各自不同的理解上提出了"韵"、"自然率真"意境表达方法,直到清朝学者刘熙载等人也对此进行了不同的阐述。
 
刘熙载说:"论书者曰苍,曰雄。余谓更当是'深'字。
 
凡苍而涉于老秃,雄而失于粗疏,秀而入于轻靡者,不深故也。"刘熙载的这种说法,更是把书法意境美进一步深化了,他说的"深"是从形式感上更为老辣和深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书法中的意境美,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伴随着书写能力、技法水平的左右,但是,意境的表现也并不是因为技法水平高而高,按照刘熙载的说法,意境美还要"深"和"远"。
 
田立敏作品
 
实现书法中的意境美,不能只是盯着前人的遗风去学步,正因为此,古人也提出了"个性"、"创新"的思想观点,他们反对学书者成为"奴书",要通过读书、思考、修养等提升自己的艺术观,通过"行万里里"开阔自己的眼界,从而为意境美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素材。
 
在古代,写字的人都是"文化人",但他们却把书法当作是"余事",也就是学习、工作之外的事情,古代的文人都会写字,他们的"正事"就是读书。
 
郑博文作品
 
因此,对于书法而言,它是"文化人"的事情,想要写好字,首先就要读书,想要表现书法的意境美,就要多读书,唯有读书、学养才能获得书法更深层次的内涵。"腹有诗书气自华"。
 
正如苏东坡所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其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刘猛作品
 
书法意境美也有形式章法和布局的要求,古人很重视作品的整体感和形式感,他们认为形式感达到了要求,也会产生深远的意境之美。
 
清代学者笪重光从布白、墨色变化上论述了意境美的思想。
 
他说:"匡廓之白,手布均齐;散乱之白,眼布匀称。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
 
林承国作品
 
他认为这种布白随手安排,字与字、行与行应当根据整体的需要"眼布匀称",使作品呈现出一定的几何图形,其深意也就自然显现了。
 
当然,书法意境美的最高要求正如刘熙载所说的"深",达到了山重复、曲径通幽的艺术感受,才是真正的意境美。
 
这种方法犹如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一样,用高远、深远、平远实现意境美。
 
张立奎作品
 
图片为老师们部分精品佳作,如有意者可留言,或者通过以下方式直接联系!
电话:13811245599   13240728217(田老师)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初中海:云行水流永不居

下一篇:书画的十二种价值!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