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1-26 | 标签: |
书法家是如何将空间转化为时间的呢?这里有一个关键要素,笔序
汉字笔画是有书写顺序的,这是把字体结构的空间形式,转换为线条的时间性运动的基础,每一个汉字有一个独立的方块空间,也有构成这个空间的笔画的先后顺序。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等等。一字到数字,一行到通篇,虽然牵丝连带往复缠绕,但时序却是不能乱的,这种时序关系的特点强化到一定的程度,就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气贯注,称为“一笔书”
王献之《中秋帖》
就这样,书法的创作在时间的展开过程中,完成了空间的创造。在空间的构建过程中,完成了时间节奏的展延。笔墨流泻的线迹既是时间的,同时也是空间的。所以,书法的空间不像雕像和,建筑里的几何透视,而是显示一种类似于音乐和舞蹈,所引起的一种节奏化的空间,这个音乐化、节奏化的时空合一体,是中国艺术家追求的灵魂,这个中国艺术的灵魂,在书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怀素《自叙帖》
构成书法艺术空间的笔画线条如同舞蹈的动作、音乐的音符在时间中绵延和运动,笔一触纸,黑白分明,粗细轻重和长短疾徐顿时显现。书法的线条不可重复也不可更改,在时序上不可逆转。如同音乐演奏一样,描和画重复和修改是书法的大忌。描过的线条中断了连续性,模糊了运动感,掩盖了书法线条的时间性特征,千扰了节奏和韵律。所以,唐代蔡希综说:“其有误发,不可再摹,恐失其笔势。”哪怕写错了也不能重改,也就是李斯所说的:“信之自然,不得重改”书法欣赏亦然。欣赏时不只是凝神静观字形的空间结构,而是遵从时间先后顺序,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从头到尾地推移目光,根据纸上的墨迹流走,做出历时性的心摹手追看如何起笔,如何运笔,如何接,如何转。提按顿挫,墨色交替,就如同人们欣赏音乐时会不自觉地打拍子一样,欣赏书法时不仅心里应和着线条的节奏,身体和手有时会不由自主地追随动作起来。
张旭 《肚痛帖》
在具体的书法创作中,有时会故意改变和调整原来的笔画时序。这种改变不是破坏线条节奏感,恰恰相反改变笔序是为了时间性特征更明显。节奏更加顺畅,把原来笔序中不利于节奏流畅的笔序改变,为的是让节奏更明朗,笔势更生动。所以,明代汤临初说:“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形妙。”
黄庭坚 《花气薰人帖》
书法的时间性特征在不同的字体中情况不同,早期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依类象形而创造的。它们更重视空间结构,在篆书中书写的笔序不甚严格,但空间的安排却十分讲究。其审美特性更在于空间形象的生动。隶书则是一次解放,隶书不仅截长为短,变纵为横、化圆为方。变中锋玉筋为波画蚕头雁尾,突破了篆书图画式摹拟物象特征的范围。走向了方正、对称、整齐、疏密等抽象形式美。而且,更重要的是逐渐赋予了书写过程以时序的特点。汉末草书和楷书都已出现,楷书继承了隶书形式美的法则。在横平竖直、结构安稳、秩序井然中保留了空间构成特点。同时在轻重提按缓急中,融入了时间性的因素,但总体上仍然以理性的空间感为主。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
草书的出现,才使得汉字的空同性。向书写的时间性进一步发展,逐渐冲破了汉字空间规范,强化了笔画书写时序,注重连续运动和变化。开始结体简化,化静为动,化断为连,化折为转,忽宽忽窄,忽疏忽密,而能够气势连贯,开合自然。在草书中,这个转变由章草到今草,再到狂草,不断得到强化。
王宠《草书山庄帖》
总体来说,书法史的发展大约就是一个空间感转化为时间感的过程。书法的演进历史就是一个空间特征不断弱化时间特征不断强化的过程。这与汉字在实用中产生经历实用和艺术并行,艺术化的特征日益明显的历史过程正好合拍也符合艺术的发展规律。如果说,篆书接近于绘画隶书楷书接近于雕塑和建筑的话。那么,行草书则接近于音乐和舞蹈,因为它最有节奏性能直指人心,或者说前者是流出了“万象之美”后者是流出了“人心之美”。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