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14 | 标签: |
张培武,1949年8月出生于重庆市,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荣宝斋画院名家工作室导师、教授。人民书画院业务院长、抖墨艺术学院院长、人社部《中国书画人才》杂志主编、北京凤凰岭美术馆名誉馆长、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安徽省工商业企业家、艺术家联谊会联席主席、贵州安顺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艺术焦点》杂志总编。
长期从事中国画教学工作,写生遍布全国各地。七十年代初,从油画转为中国画创作五十多年,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大型美术展览并获奖。在全国各地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出版《张培武山水画集》及山水教学著作多种,并在书画专业报刊发表多篇理论研究文章。作品多次被国家权威报刊、杂志发表,并先后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商务部、美国波士顿、日本商务社、新加坡艺术馆、台湾、香港、澳门等重大场馆和个人收藏。
“画到生时是熟时”这个道理不仅是艺术家在创作上的开拓精神,而且还蕴藏一个更深层的哲学思想。画家在创作思维中追求的如同参禅悟道一样,同样经过三个阶段,先“生”、后“熟”、再“生”的发展过程。从“生”到“熟”是由量变到质变,“熟”到“生”是由质变到“生变”,只有“变”才能发展。
——张培武
《大山的呼唤》248X129cm
以 胆 铸 魂(节选)
张培武/图文
一个画家的才情离不开他的“胆识”,“胆”是胸怀,是胆略,是情怀,是勇气。“识”是智慧的启迪;是“胆与识”的结晶。有“胆”有“识”才是一种大境界。
张培武《万古长青》97X180cm
"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是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在中央美院教学时对学生说过的两句话,也是其对弟子的勉励之词。其本意是指国画创作中对传统的学习和认识。"可贵者胆",是决定你在创作思想上开拓创新的胆略和智慧。后来,可染先生以这两句话篆刻了两枚闲章,时刻铭记此中要义。
张培武《龙腾虎跃》97X180cm
"魂"是思想、是灵魂、是能量、是风骨、是精神。"魂"是评判作品优劣的标准。"所要者魂"是对每个画家在创作中的高度要求,画家必须要悟出"魂"的道理。有思想"灵魂"的作品,不在形式上、不在技法中、不在创新里,而在作品的文化含量、学术高度、学养深度。这就是所要的"魂",这个"魂"是需要作者凝聚毕生的精力在"学习中得智、在研究中悟道,在创作中升华"。在不断探索中求变化,在不断领悟中求道理,在不断总结中求品质,这就是我们所要的"魂"。
张培武《昂首傲苍穹》200X200cm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是可染先生的"警世恒言",告诉我们学习中国画要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可染先生在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笔墨精神,为祖国大好河山树碑立传,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继黄宾虹先生之后的又一高峰,可贵的是他还大胆借用了西画的光影视觉融汇其中,以沉稳浑厚的重墨、以刚劲有力富有节奏感的顿笔,画出了山水画的时代精神,这种"胆"是由然而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了中国山水画的新路,也是可染先生在研究中国画山水画"守与创"的一次革命,也是中国画创新"追魂"的最高境界。
张培武《泰山一青松》200X200cm
张培武《松柏同寿》97X180cm
张培武《长青图》200X240cm
中国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应该把中国文化艺术的"真、善、美"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出来,提高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以“胆”为题过度张扬,反而适得其反。真正高雅的艺术是需要"静下来,放下来,慢下来",心无挂碍,才会功德圆满。中国画是"以文抒情,以情抒怀,以笔写心,以心达意"的心象艺术,中国画的本质就是文华笔质,文心观道。
张培武《万壑绝壁听松涛》129X248cm
张培武《松风图》129X248cm
张培武《连峰数千里》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基础上“重文化、重思想、重品格、重画理”。中国画是“以文载道、以修度人、以笔写心、以墨养生”的哲学思想和儒、释、道精神的一种自然体现。
以文载道(中国文化是图示文化、象形文化。道就是文化思想)。
以修度人(修就是做人做事的修养,先修自己方能度别人)。
以笔写心(是用笔塑造中国画的心象艺术。型于心<认识>,心于道<思想>,道于境<境界>。笔随心行,心随意发,心笔相触,心境高尚)。
以墨养生(是用墨来润养道法,包括做人做事,修心养性才能化蛹为蝶、禅心顿悟。)一个优秀的国画家耕墨一生,心静气足,才能创作出传世佳作,还能延年益寿。
张培武《落木风萧飒》
中国绘画艺术是在世界绘画艺术领域中独具特色,独立体系的民族绘画艺术。中国绘画艺术之所以博大精深,成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因为中国民族文化承载几千年的文化精神从来没有断代过,是一部优秀的中华文明辉煌史。中国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画家,他们不但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始终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私的善良。他们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着重于人文精神和品格修养,创作的经典作品代代相传。
在中国画创作中,所谓“借变之法”,是借与变的相对关系,“借易,变难”,“借法”就是借鉴,借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拿来主义思想。“变法” 就是"变换,变新、变通",“变法”是在原有文化传承基础上"提高升华,承古开新"。“变”之所以难就难在画家的“笔墨精妙、阅历丰富、学识渊博、境界高深”。如何做到在“借中求变、变中升华、变中得道”的思想,需要我们“静心养气,养真气;澄心读书,读经书;参禅悟道,悟大道”。“借变之法”是借他人之法,变自己之法。
张培武《秋庭不扫携藤杖》
作品欣赏
张培武《无题》
张培武《金秋太行》
张培武《纵壑凌霄》
张培武《张飞庙写生》50X55cm、
张培武《岩下村写生》46X65cm
张培武《横源村写生》68X68cm
张培武《巴渝人家写生》54X59cm
张培武《闽北黎口村写生》68X68cm
张培武《山西太行山写生》54X60cm
张培武《福建清朝土墙屋》68X68cm
张培武《彭水苗寨写生 》90X45cm
《忠州揽胜图》全图欣赏
(请将手机横过来看)
上一篇:为何书法家都爱把字写歪?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