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初中海 | 一道画语——初中海焦墨随感8

时间: 2022-11-29
标签:

文/初中海

 

君子四艺,琴棋书画。自古以来,书画皆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修身之艺。而中国画的雅赏,也同样需要有相当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首先远看其气势,体味其“神韵”,其次细观其笔墨,看其笔力是否遒劲,是否老辣,是否有书法性,不能软弱无力。再看其运墨,墨法是否丰富,墨色的层次是否分明。第三,欣赏画面的图式构成,是否符合画理和物理。最后综合体会画面的意境。画面的意境,最能体现一个画家的学养。是学富五车的大家,还是仅仅只是一个职业画家,都能够从中体现出来。

 

黄宾虹晚年画学思想的“金声玉振”:“道咸画学中兴”,这个中国有清一代的重要美术史现象,为人忽略已久,为什么黄宾虹能够捕捉得到并且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深入的梳理,而且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呢?

 

笔者认为,三个原因:第一点,是黄宾虹的画学思考极其敏锐,敏锐地捕捉到了道咸时期因“尊碑”“卑唐”的书风变革所给予绘画的深刻影响。第二点,是黄宾虹渊博如海的文化学养,熟读古人画论,对于自己非常赞同并且反复重申的古人“书画同源”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阐发。第三点,尤为重要。是黄宾虹的画学思想与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早已经超越了明清以至宋元,而直接溯源于中国文化的源头——上古时期的先秦时代。古语所谓的“高屋建瓴”就是这个意思。

 


黄宾虹的一生,漫漫将近一个世纪。他虽然是以绘画闻名于世,然而他所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更是以“学人之志、史家之眼、哲人之思、文人之慧”,关注、梳理并探索中国绘画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可以说,这种艰辛的也是费力不讨好的“爬格子劳动”,同绘画一样贯穿着老人的一生。黄宾虹的《画学篇》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道咸画学”的概念和“道咸画学中兴”说。

 

《画学篇》洋洋洒洒数千言,讲述中华五千年的书画史,兴盛废替,种种因果。从汉魏六朝的生机勃发异彩纷呈,到唐太宗把书画收入宫廷,将书画艺术变成“君学”,书也就成了奴书(干禄书),画就成了后宫妃嫔娱乐的工具,魏征、阎立本、大小李、吴道子等奉诏应制做书画,一心专尚外美而失去了内美;幸有郑虔、王维等另开水墨一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等到唐末五代,荆、关、范、郭、李、董、巨六大家,追究六法真谛,写名山真迹,形成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画风,是唐人所不及的;宋代米元章父子传承这样的画风,到元代的高房山、赵鸥波、柯丹丘、方方壶及黄、吴、倪、王四大家,再到明代的唐、仇、沈、文、董玄宰、徐青藤、邹衣白、恽道生,以及天启崇祯年间的黄道周、倪元璐等士大夫,特别是“避轩冕,甘泥涂”这样的文史画者,比如泾阳张恂、莱阳姜实节、黄山派李永昌、程嘉燧、李流芳,新安派弘仁、查士标、汪之端、孙逸,以及项元汴、笪重光、朱彝尊等,然后接承“民学”传统的就是道咸年间的包世臣、赵之谦和胡义赞。他们提倡古法,以北碑笔法入画强调骨力,戒除甜邪轻薄的画坛流弊,可以说是拯救中华文化的特健药。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想要字生动,只需这么做

下一篇:不在状态的作画,绝不会出高水平的作品···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