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12-26 | 标签: |
旭宇先生自幼承家学,酷恋诗、书。6岁起吟诵诗词以为趣中兴事;而历十余年临摹颜体略悟达摩面壁之通灵。亦为日后的诗、书润泽磨砺做了坚实的准备。
清人刘熙载言,“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书圣王羲之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宋人黄庭坚则云,“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诗人刘小放称旭宇先生的书法“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他的书作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这是旭宇独具的修养和气质所决定的”。
随着《走近旭宇》一书的连载,《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的热度持续升温,作者总结分享了旭宇先生《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的心路历程,诸位学者对他的评价,包含了一些创作细节以及趣闻轶事,请持续关注!
我不敢认同一些学术界同人的观点,有人夸张地评价我是一位博学鸿儒, 我不敢认同这种观点。我是一个永远的小学生。做出的贡献和努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我们文化的自信。
我们五千年的历史辉煌灿烂,在历史的星空里,有那么多的巨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在他们面前,我永远是一个小学生。我所取得的那么一点点成就,在他们面前,只不过相当于米粒之微,相比于日月的光辉我怎么敢称之为学者,甚至于自认为就是博学鸿儒?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里时刻奔涌着、翻腾着绚丽的浪花,而我只不过大海里的一滴水而已。
寄给历史之书札(局部)
但是,读了一辈子的书,在道德追求和境界提高上也算沿着圣贤指出的路历练修行了几十年,沉浸书法也是几十年,读史书、勤思索,追先贤苦苦追了几十年,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对历史的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利用自己浅显的学识和尚具备的有限的写作能力,用书札的方式写出来。《书札》问世离不开兰干武、毛羽先生的鼎力支持。但是,我依然抱着小学生的拳拳之心,会继续为自己一贯主张的诗书载道的主旨走下去。其实,《书札》就是诗书载道的一种初步探索而已。
以上是旭宇先生关于《书札》创作的一些谈话记录。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谦虚的旭宇先生永远保持着对先贤和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但是《书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其意义将是深远的,而且肯定会影响和引领书坛的走向。《书札》是数十年当学生的必然结果。
大家都知道,《书札》集文学性和书法美为一体,代表着“书以载道”这一 书法本质任务的探索,而这一巨大成就离不开旭宇先生扎实的文学功底。
寄给历史之书札草稿(局部)
从时间上,重点放在2014年旭宇艺术研讨会之后,因为之前《大家旭宇》的 刊行,算是对先生的一次阶段性总结。蔡子谔先生所著《旭宇传》,也系统地介 绍了旭宇先生起伏跌宕的不凡人生经历。至于有些与此后发生的事件相关联的事 件,必要时本书也会回溯。这两本书对本书的写作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此 一并感谢。
从文笔上,旭宇先生再三要求,一定要朴实无华,不能有溢美之词。这样的 要求对我来说是有点难度的。我的秃笔本就写不出老师的深度、高度和广度。但 是,出于对老师操守的尊重,只能多引用其他老师的说法,不雕琢,以免违背了 先生的初衷。
但是,我还是会继续保持对先生的关注,争取进一步走近他,解读我们这个 时代应运而生的旭宇现象。
值得庆幸的是,在本书中我和大家分享了许多旭宇先生过去尚未发表过的趣 闻轶事,分享了他对历史、文化、书法、教育等领域问题的独立思考,分享了一 些过去未曾披露的故事细节。这就使得我们曾经感到朦朦胧遥不可及的旭宇形象 逐渐清晰明朗起来。
《走进旭宇》作者张三铁(左一)与旭宇先生在黄河岸边
旭宇 号白阳,著名诗人、当代文人书法大家、收藏家、学者、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副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其大半生从事编辑、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
他继承了中国文人的优秀传统,将书法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书法艺术弥漫着特有的文化气息。所作将碑帖融于笔端,古意直追前贤,天机流露,洒脱清丽,诗人风骨,书卷之气,溢于行间。沟通南帖北碑,融汇方圆,形成宽疏纵逸一代新书风。并在书学理论上有诸多前瞻性的创见。
诗坛泰斗臧克家这样称道著名诗人书法家旭宇:“融诗为书,化书为诗。其诗,清新自然,独树一帜;其书,刚健流丽,自成一家。”
上一篇:书画的价值是什么?
最新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