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点击收藏  [登陆] [注册]
欢迎登陆书画家影像网 | RSS订阅 |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头条关注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书法专栏 >
临帖老是走弯路?只因忽略这一点!

时间: 2019-02-25
标签: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重要方法和途经。临帖的目的在于运用(或者说创作),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临与用是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临是基础,用是升华,古今成名的书法家都是这样走出来的。因此,很有必要把这两个方面说清楚。

先说临帖。古人为学好书法,为我们总结出许多临帖方法。比如实临(又称对临)、背临、意临和创临等。不管哪一种方法,其目的都是接近或达到古人的书写状态和心理状态。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形似与神似。而就具体的临帖效果看,每一种临写方法都具有各自的属性,而其属性又决定着最终的临写效果。在传承和具体的临帖实践中,实临与背临尤为重要。二者是学好书法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将实临与背临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不管学哪一种书体,哪一门派,哪一帖,都必须先立足于实临,然后达到背临的水平,才能选择其它的临帖方式。否则的话,立本不深,就要走弯路走回头路。

检验实临效果的最好办法是背临。假设对其所临范本的点画、结构、用笔等特点还没有达到闭目不忘、烂熟于心的程度,用背帖的方法一试,其临的深度和精度就会一目了然。而这是种非常好的临帖方法,在许多临帖的人群中往往又被忽略。究其原因,是临帖者自认为对所临范本已经达到了很“像”的程度;二是有些人原本就没有完整的经历这一过程,就直接书写作品(或者说创作),结果在临帖向创作的转换过程中,往往心不随愿,手不达意,暴露出基础不扎实,结构不精准,字法掌握不牢固的问题。

意临是在前者的基础建立牢固之后,一种表现自我意识临帖方法。所谓意临,有取大概之意的含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取范本的某一部分特征。一般来讲这种临帖方法多不追求在字形上与原帖很像,而是力求与原帖在意趣上有相同的属性,意临是实临和背临的进一步深化,是自我审美取向由内心深处向外界表露的具体体现。


 
创临,顾名思义即创作性的临写,这种临帖方法古人皆不采用。而在当代则被广泛的运用,甚至被人为地推到很高的位置。应该说创临是书法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将原临稍易其貌,或颠覆性地改变其特征,来彰显其个性,最后达到以表现自我,宣泄情感,张扬个性的目的。

临帖没有捷径,范本的每个字都需要一笔二画的写,一笔一画的积累起来,而每一种临帖方法都有其明确的作用。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书家,无一不是从临帖这一步走过来的,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大小和影响力与其临帖的深度和广度有直接的关系。

再说运用。临帖的目的在于运用,换句话说就是把平时所学的东西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来,而所要表达的方式又决定着书家所选择的路,决定着书家的艺术成就。因此道路的选择又和书家的思想、文化、修养、见识等等息息相关。古今成功的书家所走过的路径,大致有两条。一是学其一家一帖不旁及其他,坚守终身;一是在一家一帖的基础上广约博取,融会贯通。前者一生虽形不成“自我”家法和面貌,但靠着对一家一帖的研究的深度和书写的熟练程度,同样能名扬后世。如唐代欧阳通、宋代米友仁,一生专师其父,然而成就和影响都不如父辈。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这一类书家在临帖的运用方面没有个性和缺少独创性。而选择另一条道路的人则不同,他们通过临学众家,转益多师,靠着对诸家多帖的广泛优化揉合,形成自我面貌,开一代书风。如魏晋时期的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唐宋时期的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明清时期的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等,近现代的于右任、沙孟海、林散之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们大都集学识、胆识于一身,每学一家一帖都具有非常明确的选择性,敢破敢立,因此,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至今无人超越。


 
【责任编辑:Fui】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书画家影像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王献之颠覆王羲之……直笔、偃笔、虫蚀木……

下一篇:王羲之草书真迹:将字玩弄于股掌之间!


关于我们  |  图书出版  |  视频拍摄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隐私保护  |  联系我们